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美丽中国”,乡村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承载了我国绝大部分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绵延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没有“美丽乡村”,就不会有“美丽中国”。
乡村振兴首先要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强有力支持,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要通过构建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的深度融合,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
聚焦“美丽乡村”助力“美丽中国”
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美丽中国:文旅产业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分论坛将分享如何通过文旅产业与人才培养推动“美丽中国”。
分论坛聚焦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文化旅游教育扶贫、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等核心议题,并围绕乡村振兴发布“实施农校对接推进工程,建设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的项目,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紧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人才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持。
议题一:乡村振兴与双创新天地
新时代,地方高校要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创新创业要素与农村全面对接。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
• 温州大学副校长方益权
•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郑向敏
分论坛上,上述嘉宾将“美丽中国”下的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教育、创新创业型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及文旅产业新时代新业态与人才培养等,聚焦探索文旅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嘉宾将通过梳理大学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开展双创教育、服务农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回答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探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学校对乡村建设与振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议题二:乡村振兴与双创新途径
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对决胜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探索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中国道路,这是新时代赋予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使命。
•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首席代表张静 • 深圳大学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一鸣 • 河北地质大学创业学院院长朱燕空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罗士喜
上述嘉宾将通过分享创新案例的形式,深入探讨国内外大学如何开展与专业改革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双创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扎根中国以及高等院校学生创业终端孵化生态建设,高等学校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服务于产教融合、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议题三:文旅产业与教育扶贫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彭青
• 桂林旅游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周其厚
• 四川旅游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院长许军
• 来村网创始人李敏
上述高校旅游类专家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家、创业家,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实施的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为切入点,共同探索文旅产业、双创教育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乡村发展。共同探讨新时代、新业态、新目标下的文旅产业发展与教育扶贫新模式。
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是为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重要战略部署,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实施的首个区域级教育扶贫项目。项目将为国家教育扶贫探索新模式,为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产业升级助力,为产教融合发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中心服务国家战略提供重要通道。
议题四:农校对接与建设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
十九大提出了坚持大扶贫格局,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挥高校优势,通过创建农校对接扶贫的产业链,以订单的方式,把贫困地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搬到学生的餐桌上,实现产销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采购的中间环节,为学校提供价格优惠、质量可靠的伙食原材料,同时促进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
分论坛将围绕“实施农校对接推进工程,建设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通过农校对接进一步探索各高校食品供应链改革,启动实施学校绿色食品供应链和农校对接扶贫工程,把农校对接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