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健全多元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共享”OR组合?
教育界人士对《意见》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健全多元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就要改变目前高校独门独院、封闭办学的传统型态,以“共享”理念为指导创建未来中国应用型大学的新型态。”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邹平:“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路径、模式,是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先进办学模式基础上提炼总结与发展的,是针对现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供给侧与产业发展在结构、质量、水平不相适应所提出的新发展路径。”
产教融合既是体制设计,又是过程,还是优化教育、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效组合。
产教融合在不同层面应该怎么做?
牟延林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应用型大学的新型态和新模式:
宏观层面,国家产业结构需求与高校结构供给改革深度融合;
中观层面,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高校转型发展深度融合;
微观层面,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高校课程质量提高深度融合。
这种办学体制的具体落实即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协同育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共同”:
1、共同探索高校新办学理念及制度设计;
2、共同修正高校办学定位及规划;
3、共同制定学习者培育形式;
4、共同选择从事产教融合式教学的新型教师;
5、共同开发企业所需要的职场核心能力标准;
6、共同认定未来产业发展新“教材”;
7、共同分析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新问题;
8、共同考核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下教与学新质量;
9、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改方案;
10、共同推进深度产教融合的新进步。
落实到大学具体应该怎么办?
当上述场景出现在我们眼前时,那就是深度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大学新型态:
创新的中国产业与特色鲜明的中国应用型大学“共享中国的国际影响”。
“五个深度融合”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云南省是集边疆、山区、贫困、民族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其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关键原因是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教育部作为滇西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的牵头单位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按照“分层治理、产教融合、需求驱动、合作办学、开放衔接、省部共建”原则,于2015年4月建立了一所新型应用型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了“五个深度融合”:
1、主动适应滇西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设置了普洱茶、珠宝和傣医学等特色学院,开设了康复治疗学、傣医学、中药学、茶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6个专业,实现产业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
2、将总部建在滇西重镇大理,普洱茶学院办在普洱茶生产和交易聚集地普洱市,珠宝学院办在珠宝重镇腾冲市,傣医学院办在傣医发展较好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实现教育组织形态与产业地区布局深度融合;
3、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如与玉石加工企业、普洱茶企业、傣医院联合成立研究机构,既培养人才,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4、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设立了玉石加工、傣医大师工作室,学生从入学起就在职场环境中熏陶、实践、学习和成长,实现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
5、在聘请大批企业技术、管理人才担任教师的同时,学校教师短期、定期、长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在切实解决实践经验不足问题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实现师资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