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
今年重点工作
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教育: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医疗: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去产能: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
降成本: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创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财税: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三大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严禁“洋垃圾”入境。严控填海造地。
乡村振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消费: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投资: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
开放: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关于教育,总理说: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他就“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后三点半”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他指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做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
提高地位是三个“明确”: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力量,是一支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作出了这个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就是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进行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最好的是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要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比如,要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中职学校设正高级职称。
五“保”,就是保障、保护。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我们的经费更多是用于硬件改善,今后要更多的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为贫困地区教师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履职学习有一个好的条件。
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我的说法是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谈到“课后三点半”问题时他表示,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给年轻父母更厚实的“红包”。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应当讲,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已经有25个省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到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就是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大致可以分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别看是个小问题,但确实有很多政策问题、政策障碍。比如说,三点半放学之后,老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三点半到五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跟踪。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到学校去,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对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用行政法规加以解决。此外,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两会教育主题词之热
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发现,两会舆情热度排名前十五的主题词依次为公平优质、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欺凌、双一流、义务教育年限、教育扶贫、两免一补、教师待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立法、在线教育、助学金补助标准和高考改革。
其中,代表委员关注的领域和议题主要有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年限、校园欺凌、双一流、教育扶贫、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等;媒体和社会舆论集中关注的主要有公平优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欺凌、两免一补、教育立法、教师待遇、助学金补助标准和高考改革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公平优质”,是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共同关注的热点。此外,会里会外一致关注的还有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欺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全面二孩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焦虑心理,由此格外期盼更为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包括家长教育)在今年两会上首次成为热点,这也意味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的“大教育观”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公平优质”关注点分析
舆论对于“公平优质”关注,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减负、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其中,教育公平占比最大(19.27%),其次是教育均衡(16.07%)、减负(14.64%)、优质教育资源(13.87%)、教育质量(13.63%)、学区房(12.38%)、素质教育(9.14%);“核心素养”的关注最低,只占1%。
从中可看出,教育公平是目前最大的民意诉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及“天价学区房”,依然是社会各界的痛点所在。对于教育质量,社会呼声也很高,但从“核心素养”的受关注程度来看,舆论对何为有质量的教育还缺乏共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依然任重道远。
“传统文化教育”关注点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涉及的关注点最多,且分散。其中,传统文化传承最受关注,占比29.92%;其次是文化自信(21.07%)、传统文化创新(17.01%)、诗词大会(12.82%),以及传统文化教材(8.68%)。
从最近5年全国两会的建议提案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议题。今年两会期间,文化自信成为第一关注点,诗词大会是新增关注点。但持续不变的,是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切。
“学前教育”关注点分析
从“学前教育”的关注点分布来看,呼吁“学前教育立法”的最多,占比24.59%。其次是“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20.28%)、“入园难”(17.11%)、民办幼儿园(15.60%)以及“普惠性幼儿园”(8.13%)。
由于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和社会教育需求的提升,学前教育是近年全国两会持续走热的议题。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有关学前教育的建议提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出台“学前教育法”,二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包括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但后者引发了较大争议,在代表委员之间也有不同看法。在持续的舆论交锋以及教育部回应后,有关“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明显减弱。
此外,由于学前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社会各界对“入园难”问题依然高度关切,在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方面有较大共识。
此外,教育立法或修法也是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关注较多的议题,这方面的建议提案主要有11个。其中,“学前教育法”最受关注,占比34.71%;其次是“职业教育法修订”(29.91%)、“学校安全法”(15.01%)、“家长教育法”(8.14%)以及“食品安全教育法”(4.62%)。
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依法治教的高度期待。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教育立法,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和法治体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