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进行时系列报道四丨黄达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点思考
关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要有以下三点思考: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是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不要停留在口号上,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前提是明确合适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不断扩大,越是自主权下放、简政放权,大学的定位就越为重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关键在于办学定位,根据办学定位才有本科教学定位,根据办学定位才有学科建设定位,根据办学定位才有科研定位,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根据办学定位展开的。
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学科建设的布局与组织由高校自行决定。自主权的下放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很好体现,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也同样有这一条,国家制定标准,实际由高校自己操作,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办学定位问题需要大学引起更严肃的重视。
办学定位不同,学校的各项政策就不同,工作重心也不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根据学校定位延伸出来的,不同的定位,这些工作就有不同的重心和方法。明确办学定位要落实在各个责任部门,要体现在各个学院,还要贯彻到每一位教师。只有全面落实,这个定位才能深入人心,这个学校的改革才会往前推进。
教育部审核评估不是用定量的方法考核大学,而是看大学是否遵循自己的办学定位,审核评估突出学校的内涵性建设和特色发展,因而合理的办学定位特别重要。办学定位的首要问题是定位如何而来,定位必须是一个全校取得共识的过程,必须是深入人心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要在全国范围内有地位,至少得在某一个行业突出。所谓特色,不仅是相关专业、学科、学院体现特色,更是全校老师、全体学生都跟特色联系起来。
应用型高校对学校意味着什么,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对学生意味着什么,都得去考虑。应用型定位对学校而言,首先体现在以需求为导向,这是应用型的本质。应用型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有学术自由,学校不会干涉教师必须做什么,但由于学校走应用型定位,应该高举应用型研究大旗,大力宣传应用型研究,立足于地方,立足于行业,立足于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应用,让地方、行业、企业需要你。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力争到2020年,应用型高效和职业学校有一大批行业企业认可的领军人才。应用型定位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要为学生的成材提供可能性,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注意有不同的路径供学生选择,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关系
学校里有两类人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是学生,专业是学生的组织形式;二是教师,教师是以学科为特征的。学科内涵更多的是指教师,专业内涵更多的是指学生,两者在对象上是有区别的。办应用型高校,尤其要为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产业服务,我们要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而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衡量标准,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多了就会变成一流大学。从某种意义来说,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参照系,就是学科建设水平,也就是教师。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用型高校想走高水平建设,必须在某一个学科表现特别优秀,或者至少在为某一个产业行业服务时在全国范围内有地位。
作为大学的书记、校长,有三件事情要清楚:一,清楚学校的定位;二,清楚学科布局和专业布局;三,清楚学校氛围。每个人都按照学校的既定目标做,大学就办好了。另外,不能单一的把学科作为学校评估标准,还得把特色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如何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特点,需要强调主干学科,其他学院都要努力做与确定的主干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做交叉研究,人才培养做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不是知识分类的建设,而是一个组织概念,包含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缺乏引进人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问题,引进人才既是书记、校长的事,也是院长、教授们的事,因为人才引进依靠的是“以人才引人才”,各个学院是引进人才的第一责任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强调给青年教师以机会,建设高水平大学要从长计议,关键是学校要形成让青年人脱颖而出的氛围,给青年人特殊的政策。稳定教学依靠老教师,讲发展则要依靠青年教师。另外,要注意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同等性,水平相当就要有共同的待遇,不要引进外面的人而导致里面优秀的人跑出去,在资源配置上做增量而不要去动乘量,不管引进什么人才,都不要动用原有的资源配置,造成不稳定局面。注意不要形成行政人员考核教师的局面,考核教师时必须同时出台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要让教师参与制定考核办法和考核过程。
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关注专业设置问题。社会转型期,大学有更多的机会,地方本科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成为地方发展的动力源。专业设置要以需求为导向,在现有专业目录下设置专业方向,要使专业带有强烈特色,专业带有特色属性,学校就会受欢迎。特色不应该走偏,要以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的调整不应过于频繁,当已有专业已经能够满足人才需求,行业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调整,要跟随需求。
专业建设要关注人才培养,老师能够对人类界科技界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成为一流的学者,这是好的一流大学的定义。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落脚点永远是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培养我个人特别佩服的是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他们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教学改革,我们也应该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微观层面,应该从学院开始,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中心就是怎么把课程做好,课程建设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注重人才培养中科研的作用,由于定位不同,每个学校关注的地方不一样,在科学研究领域,985高校关注的是国家需求,地方高校注重的是行业需求,但都是值得关注的研究,定位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说要注意实践环节,因此培养人也要培养人的实践环节。
要有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
每个大学的管理者都应该注意,大学的建设不是靠管理者,而是靠全体教师形成能够让他们贡献自身力量的氛围。办大学就是办环境,南京大学的院士曾经提到学术生态要比学科生态更加重要,在学校里我们怎么为教学科研服务,教师们在怎样的教学氛围里工作,这对于大学最重要,这就是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决定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大学能不能管理好就是靠行政文化所建立的氛围,让大家感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生态里,这得靠学校的管理人员去营造,因为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掌握着资源配置,包括经费、用房还有指标,学校的资源为谁服务决定了学校弘扬的精神。行政人员就是为学校而服务的,我们为人才服务,而不是说人才为管理者所用,在学校要明白的是我们不是对权利的敬畏,而是对学术和知识的敬畏。
如何营造高校良好的氛围?
管理者第一要给教师提供申诉、发泄平台,有这样的胸怀,大学气氛才能做好,要对老师胸怀坦荡,要尊重集体意见。其次管理者应该充分信任下级,下级才会越做越有干劲,对于教职工来说信任是最大的动力,这对于管理者营造学校氛围是有帮助的。学校中层干部把政策贯彻下去,这个贯彻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理解的服从,要让学院的院长书记与学校总的方阵紧密联系起来,这是认同的层面。第三,则是更高的层面,中层干部对校领导有信任感,学校事业一定是蓬勃发展的,怎么把学校的氛围做好是校领导需要考虑的。
总体来说,做好校领导工作,第一明确好学校办学定位,第二部署好学校布局,第三协调好学校氛围。
(本文根据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第七期)所作主题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