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教育安全与伦理:挑战、共识与行动”平行会议在武汉召开。该平行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武汉市教育局、武汉网络安全大学筹建办、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承办。会议设置了主旨报告、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环节,成立了人机交互与信息安全中心,发布了《安全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这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了数字教育安全与伦理方面的中国实践、中国方案。
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迭代,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助力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在此次平行会议圆桌对话环节,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与安全挑战”主题分享了各自的探索与思考,集中展示了湖北、武汉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AI赋能教育生态焕发新生
“以学科重构塑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智慧环境服务人才培养新需求。”湖北大学副校长曾祥勇表示,该校通过学科重构、技术融合与安全护航三大维度,构建了教育发展新生态。学校布局大数据等现代产业学院,组建6个新工科学院,增设新兴专业,并采用 F5G+WiFi7 技术打造超万兆全光校园网,建成210处智慧教室及60余个智能实验室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武汉轻工大学校长董世杰分享了AI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创新实践。董世杰谈道,该校构建的“AI+科创服务”国家粮食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已入驻企业1336家、高校62家、机构75家,学校借助AI技术服务粮油食品溯源与内外部品质检测,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管控与追溯。与此同时,AI技术赋能稻谷加工产线系统升级,实现了全产线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趋势预测。
“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火爆出圈,江汉大学也在加快探索AI+教育。”江汉大学副校长刘继延介绍,该校积极建设基于DeepSeek本地化大模型与其他主流大模型的江大多元混合智能体,持续推进学校各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同时,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工具升级”迈向“思维革新”。
产教协同铸牢安全伦理根基
在产教融合方面,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AI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沃土。
武汉商学院副院长罗双燕表示,该校联合中国信通院、百度赋能中心等企业共建“AI安全实训基地”,联合软通动力、科大讯飞等企业共建多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形成了“数智化+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AI技能与商业智慧的复合型人才。
湖北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马修军介绍了该校“无围墙”大学的办学模式。该校由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50所高校高职院校以及30余家AI龙头企业共同发起,形成了“高校+企业+研究院”三元协同的教育创新联合体。同时在课程体系上打破了“学历壁垒”,让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者都能获得适配的AI素养提升路径。
数智化技术在重构人才培养范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挑战。各高校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
据了解,湖北大学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安全能力。江汉大学通过与国内主要安全厂商合作,将云端安全大模型与学校本地大模型相结合,提升了安全防御的精准性和资源利用率。武汉商学院则构建了基于全国产化技术栈的信创数智基座,完成信息门户、科研等关键系统国产化运行,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100%自主可控。
“面对AI教育应用中的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挑战,实践证明:唯有深度产教融合,才能实现技术攻坚、标准构建、人才储备的协同突破。”面向未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悦恒呼吁构建“安全有保障、创新有活力、人才有支撑”的产教融合安全共同体。在他看来,数字教育的安全与伦理问题,需要高校、产业和社会的共同行动。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