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未来的学校应该怎样?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VR/AR兴起,以及校企合作进入深度变革阶段,高等教育形态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迫切要求学校发展要紧跟经济转型机遇,顺应“人类对更美好、更理想教育的追求” “新技术的集群突破” “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这三个驱动未来教育形态变革的力量。在此背景下,智慧学习工场应势而生。
智慧学习工场是什么?
教育和学校正处于形态变革的前夜,需要重新定义未来学校的新形态、新学习、新场景、新课程和新流程。而学校的教育形态变革必须要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这种变革是由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决定的。
面对未来教育形态变革、学校形态变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展三大引领性教育创新工程:
◪ 建设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
◪ 智慧学习工场,或者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创新超级平台
◪ 基础教育阶段未来学校,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和儿童中心
智慧学习工场的定义:
智慧学习工场是基于学科专业集成和全要素场景的建构,具备以能力为本位的成长流线,灵巧学习和智慧运行的基础机制,产教融合、开放连接的空间结构,高维度教育的融合方式,自我演化的创新生态等特点的高等学校的内核平台。
为什么是智慧学习工场?
在解决学习者成长流程和动力方面——
存在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者对未来职业场景认知不足,学习者参与实践机会和空间不足,难以实现实践引领成长,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合成和验证、职场能力难以真正形成等问题。目前,中国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小学和中学以考高分升学为唯一目的,到了大学却往往会缺乏很好的量化评价体系和淘汰机制,导致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职业场景认知存在缺陷,职场能力难以真正形成。
在解决人才培养机制方面——
存在着学情分析缺乏、不能因类因材施教,教师和学习者联系不紧、教学相长机制难以建立,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缺乏场景依托,复合型人才难以培养,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脱节,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分离等问题。一些大学缺乏鲜明使命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近乎千篇一律,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通过何种途径与渠道进行培养等浑然不知。
解决学校内部建设方面——
存在着教学场景相对分离、空间功能单一,课程数量不足、创新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教学和科研畸重畸轻、缺乏结合机制,学校功能空间与多样化学习方式不相容,学习者自主学习空间单一等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学术水平很高,但是迫于学校考核制度压力,整天忙于写论文搞科研。
在解决学校与外部协同方面——
存在着诸如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需求难以导入,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资源缺乏融合机制,线上线下教育不能有机融合,新技术应用受到局限等问题。
智慧学习工场要怎么做?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说:“智慧学习工场是面对未来教育形态变革、学校形态变革当中做的一个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是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来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智慧学习工场将从三个层面上推进探索:
第一 >> 在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推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陆续还会推出健康、旅游等专业学科项目。
第二 >> 老校区的改建和新校区的重新设计和规划。
第三 >> 园区规划实验,包括科研机构、企业社区,按照智慧学习工场理念来打造整个创新园区。
系统变革如何开启?
2017年10月13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2017地方本科高校文科应用转型研讨会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上,首次公开智慧学习工场理念,标志着智慧学习工场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017年11月18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并在政、企战略合作伙伴见证下,与7所首批合作院校举行意向签约,标志着政、企、校专业领域深度合作正式开启。
2018年1月18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签署“智慧学习工场”项目合作协议,成为首家新校区全面试点智慧学习工场的签约院校
智慧学习工场整体解决方案,将推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在面向未来创新的过程中,调动更多资源,实现更大的协同,完成共同的目标。
对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而言,意味着把前期产教融合和教育技术创新诸多经验融汇到“智慧学习工场”的生态里,使之成为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间伟大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