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文科 > 百千万工程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答记者问(上篇)

发布时间:2016-11-1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学会科学工作 掀起工作经验传承革命(上篇)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答记者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社会治理转型与产业升级对各级各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推进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科技)共同设计实施了“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利用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经验传承”的创新成果,在全国高校部署建设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

  近日,记者就“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背景、价值意义、建设方案等院校师生关注的问题,对中心特聘专家牟延林教授和圆通制工作标准研发者王民权先生进行了访谈。

  记者:牟教授,据了解,中心推出了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科曙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等一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此次,中心和圆通科技针对应用文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合作推出了“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请问这项工程实施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

  牟延林: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实训实习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文科毕业生人文素质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比较弱的现状,高素质文科人才匮乏,现行文科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呈现出供需脱节的结构性矛盾。

  在此背景下,中心和圆通科技共同推动实施“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就是在中心指导下,应用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由圆通科技和1000所高校合作建设“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并以此为载体,面向学生提供涉及100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体验、科学工作训练和工作能力等级认定,同时培训10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文科师资,开展科学工作标准体系研究。该工程体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能够“治国兴业”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记者:王老师,您作为科学工作标准的研发者,如何看待目前的大学文科教育现状?

  王民权: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想上大学的学生基本都能够上得了大学,政府实现了大学数量上的供给,非常伟大。同时,为社会输送“熟悉工作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具有能为、愿为、敢为精神”的社会精英是许多大学校长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质量堪忧,特别是文科如文法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难题,存在各类文科学生实习难、工作经验积累少、工作能力提升慢、工作上手迟等问题,核心还是高校没有跟进解决大学生工作经验培养和工作能力训练,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而引起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这是高校供给侧改革需要重点攻关解决的问题。

  记者:牟教授,您对圆通制的价值和作用有什么评价?

  牟延林:圆通制是我国标准化专家王民权先生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圆通制的价值是系统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教育的诸多核心问题,如何立志问题,如何提取工作经验问题,如何科学存储表现工作经验问题,课程教材与工作内容的关系问题,如何科学移植工作经验问题以及在职人员如何科学工作等问题。

  一是提取工作经验。王民权为了研究明白工作经验是什么,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十多个研究室,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发现脑力劳动的规律,就是工作成功的规律,工作经验的构成要素和工作经验的增值模式,能够实现各种经验的快速提取。

  二是表现工作经验。如何将工作经验进行科学表现,他从2005年起进行产品化研究,结合知识管理、网络管理、ISO标准化,创造性地设计出工作经验的科学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即圆通制工作标准,适应人类脑力劳动的特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他组织志同道合的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近年来研究出版《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及《圆通制-工作标准系列》等十多本专著,国家标准委专家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际ISO标准体系脑力劳动如何标准化的空白。

  三是传授工作经验。为探索工作经验快速植入的规律及与学校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近几年,王民权与陕西多所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从单个学生到一个班级再到一个年级的实验和测试教学,成功研究出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通过近十万名大学生和在职人员的训练应用,效果突出。科学工作标准实训系统,是快速培养大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力工具和科学方法,对快速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人类的学习本质上是基于经验的传承,快速传承经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请问工作经验是如何科学提取和实现高效传承的?

  王民权:首先,从我研究工作经验构成要素的缘由说起。我于1989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工作,由于十多名同志调整岗位,大家都对新工作缺乏工作经验,我提议直接购买工作经验,可当时有钱也买不了工作经验,我询问了许多老教授和校领导。大家现在可能不缺钱不缺物质财富,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不缺经验,那么,工作经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工作经验不能直接获得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下决心进行研究,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直到2006年才研究明白工作经验的构成要素。

  其次,研究完成工作经验的要素构成以后,使用什么方式表现工作经验最好呢?2009年,我们研究确定使用“工作标准”进行表现,与“泰勒制”的国际ISO工作标准等作业标准加以区分,能够将脑力劳动成果像物质产品一样进行可视化,将经验和能力表现出来,我们将之命名为“圆通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最后,如何将优秀工作经验快速传承给大学生呢?工作经验严格来说也是知识,工作标准表现形式也是文字表格的知识表现,但它与大学课本理论教学有质的区别,经过六年多深入研究与实践,我总结出“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比传统实习实训模式的效率提高五倍以上,通过在校期间日积月累的工作标准训练,学生毕业时就能具备大部分人工作五到十年的工作经验量,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记者:“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在学校如何实施?

  王民权:我国有1200多所本科院校,1300多所专科院校,在校生3600多万人,多数院校都设有文法经管类专业。中心基于高校文法经管类专业总体需要,进行了大量社会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需求调查,设计了与学校专业规划配套的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方案,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工作院”,即建立校内工作标准实训、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

  1.工作标准实训平台。包括科学工作体验中心、科学工作训练中心和科学工作评价中心。体验环节主要解决大学生立志和职业定向问题,训练环节主要包括科学工作素质训练和岗位工作标准训练等核心内容,通过真实的工作内容演练,完成优秀经验的快速植入和迁移。

  2.工作标准研究平台。建立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合作研究岗位工作标准机制,不断优化中国工作标准数据库和中国工作能力等级评价数据库,不断将最新的岗位工作标准转化为训练课程内容。加强对社会新兴行业、新兴工作岗位的研究等。

  3.人才交流平台。提高文科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建立毕业生真实工作内容档案数据库,使用人单位真实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同时,对人才进行跟踪服务。

  科学工作院不是简单的将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形”搬进校园,而是通过科学研究总结,将学生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工作标准这个“神”搬进校园,形成“形神兼备”,最终形成具有科学工作体验、训练、评价、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等提升工作能力需要的“基于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科学工作生态圈”。


(责任编辑: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