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日前刊发《创新引领 构筑转型发展新生态》文章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校地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创新引领,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黄淮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形成了校企校地一体化办学的转型发展新生态。
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多元互动联合体
组建校企校地合作发展联盟
学校与国内外200多家行业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等单位共同组建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深度合作,形成了组织有序、协调有效、功能健全的合作治理机制。
校企共建行业二级学院
与行业企业共建了驻马店电子商务学院、达内数字艺术学院等5个具有行业特色的二级学院,组建了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与中兴通讯、凤凰教育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11个产教融合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已成为助推学校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3+x”“2+1+1”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双主体”培养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将行业企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型的实习实训基地
在校内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省外知名企业共建了21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提供近3000个实习实训岗位,打通了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留住人才的渠道。
推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对接融合生态链
构建对接产业、动态调整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学校瞄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同时,围绕驻马店市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实施“大舰战略”,强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重点建设了土木建筑类等6大专业集群,提升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校企校地协同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2017年11月,在驻马店市政府主导下,依托黄淮学院,驻马店市相关职能部门、骨干企业等深度参与,组建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一个智库、两个基地、三个平台”,即驻马店产业智库,企业家培训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5月,该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汉唐教育集团签署了“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打造全国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区域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
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驻马店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等引入校园,为地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同时,还与地方共建了“天中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等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基地”,挖掘抢救整理了汝南罗卷戏、新蔡杠天神戏等地方特色戏曲文化资源,策划出版了《重阳文化》、等10余部地方民间文化著作,制作了《中国传奇之都•驻马店文化名片》等电视纪录片,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
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筑技术积累集聚地
协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河南省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28个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横向精准对接与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推广与应用,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于2014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云计算服务中心”和“驻马店市行业企业专家网络数据库”,提供高端信息技术服务,有力助推了地方科技进步与创新。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高地
从2014年开始,学校与驻马店市委组织部和有关市直部门合作,实施“院企人才合作工程”,开展科技帮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2018年,该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打造国内第一个为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服务平台——企业家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本土企业家队伍,目前已培训驻马店市企业家700余人,有效提升了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