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它必将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
高校转型发展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正在向纵深迈进。
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等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建构模式、教学管理体系和教材研发方式,打造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课程建设与高校转型的内核是产教融合,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应用型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在结构、质量、水平上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匹配,这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最高使命。
1月3日,第二届全国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征文大赛评审结果公示。
截止9月30日,共收到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83所院校的1068篇作品。
评审历时72天,经过三轮专家通讯评审会让系统查重复核,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根据各院校投稿情况评选出优秀奖32名、优秀组织奖13个。(获奖作者来自全国24个省市68所院校 ,其中211院校2所、地方本科院校54所、高职院校12所。)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优秀组织奖:
本次征文大赛深度聚焦产教融合,深入探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与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院校内涵建设等主题,围绕近年来各院校的转型发展、专业设置、课程建构等具体实践,充分展示了一大批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观点。
其中,在课程建设方面,既关注宏观层面的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改革路径选择,又广泛涉及微观层面的具体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践,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背景下努力探索院校课改之路。在教学改革方面,既有对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多模态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小班教学、“对分课堂”教学、“速课”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的研究,又有对专题课堂讨论教学、“玩学”教学、体验式教学、PBL教学、思维导图教学、项目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的探索。
比如:《模块化: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一文认为,我国现阶段课程以学科本位课程为主,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而模块化课程是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体现,具有优化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安排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等特点。模块化课程构建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进行:宏观模块包括基本素养模块、一般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个性拓展模块;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最后按照适中原则构建中观模块;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的划分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微观模块”。将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就可以构建出中观以及宏观模块,最后再形成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再如:《课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新视角》一文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两个方面,不同的内容选择和排序将会产生不同的授课效果乃至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涉及内容的选择和排序。内容的选择主要基于行动体系而非学科体系,主要以“怎么做”、“怎样做好”等过程性知识为主,而以“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为辅。内容的排序需要对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解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进行重构,实现知识的动态应用而非静态储存。在具体到某门课程设计时,则要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也称为学习单元,是教学任务工作化的关键,既要求关注职业工作特征六要素,即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又要求顾及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又如:《应用型本科高校“跨界课堂”建设》一文根据院校课程建设经验,在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界课堂”概念,认为跨界课堂是在校内、外真实职业环境中,运用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原则,创设“工学融合、理实化一”的教学情境。跨界课堂强调在真实环境中,通过将工作任务带入课程,将学习任务带入工作,实现工作与学习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跨界课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必须把握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建构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二是应开拓课程建设新路径,转型高校可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共建共享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相对接;三是应把提升学习者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职业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各院校正是践行了这些原则、路径与方法,才取得了转型发展与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拥有诸多理论成果产出和推广。
特别提出的是,评审结果公示结束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邀请获奖作者参加第七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活动并分享课改经验。部分获奖作者的课改实践及思考将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师说课改”栏目陆续刊登,同时,我们将遴选优秀征文作品结集出版。
(通讯员 吴晖湘)